四是国有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力量强,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种所有制的优点和长处都可以发挥出来。
其积极作用包括:1、通过地价/税收优惠及投资引导与补贴等招商、助商方式,构建了某种投资激励体系,直接降低企业资本形成所必需的创业投资规模,进而引致企业边际投资效率提高。寄希望于西方式宪政改革无助于事,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巨型国家中,西式宪政的党派竞争极易酿成狭隘利益集团的泛滥和僵持。
现在央企所处的主要行业,举凡能源、航空、铁道、电信等等,国际上也都是少数巨型企业之间的寡头竞争。的确,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所包含的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是,问题在于,哪一个国家在快速工业化的经济转型阶段没有经历过此类困扰?进一步市场化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显然,这些由市场经济产生的问题,无法依靠市场本身解决。还有人将中国快速增长归因于人口红利。 中国过往30多年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有人认为是由于长期牺牲消费。
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表现为行政低效与贪腐并驾齐驱寄希望于西方式宪政改革无助于事,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巨型国家中,西式宪政的党派竞争极易酿成狭隘利益集团的泛滥和僵持。在这场辩论中,还有两点常被忽视。
近十年来,经济学家乃至共产党高官几乎一致认为,中国需要转变北京方面所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要弄清中国经济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投资,只需在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呆上几天,聆听一下普通百姓的抱怨。"译者/何黎 进入专题: 投资重点 。但这些为中国经济开出简单药方--增加消费、减少投资--的人会不会都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这张几乎成为正统观点的药方提出质疑。
他们如今表示,中国在未来多年仍然需要持续保持高投资--只是需要将投资引导到不同的领域。第二,如果投资增速大幅放缓或者投资出现下滑,就业和工资增长就会随之放缓,那么消费也会下降。
201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投资的贡献率是54.4%,这表明去年投资增速快于消费,并且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而投资占GDP的一半左右,即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也是偏高的水平。" 着重于服务业投资以及有利于维护环境可持续性的投资,也有助于解决这场争论中的一个谬误--即中国经济需要转变为以商品消费为主导的模式。长江商学院(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经济学家杨瑞辉(Leslie Young)表示:"世界承担不起中国成为大众消费型社会的后果,这与资源约束不相容,也是一种无效的平衡。
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清洁的能源、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升级都有巨大的需求,其他有助于清洁空气、缓解拥堵的投资亦是如此。正如前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Yukon Huang)所说:"经济不平衡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要确保投资是高效地投入在正确的事物上。最迫切的或许是医疗等服务的投资需求。针对困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弊病,简单的药方是大力增加家庭消费,减少那种人们认为不健康的投资癖好。
第一,尽管中国消费占GDP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实际上每年增长约8%。过去5年,投资对信贷的依赖与日俱增,但许多投资最终徒劳无功,大量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
虽然重工业饱受过度投资和空置产能的困扰,但中国服务业并无产能过剩--可能只有官方宣传领域是个例外。两者之和与100%的微小差额,来自净出口对增长的负贡献率
新动因 宏观经济存在的失衡,看起来是一个总量的问题,实际上动因在于结构问题。2010年实现了第二次穿越,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穿越。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到1998年下半年波及到中国,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所以,通胀里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比如,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从成本角度推动了物价上涨。2012年通货膨胀率为2.6%,经济增长率为7.8%。
从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份以后这12年时间里,除个别年份之外,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内需不足。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机会呢?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现代化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现代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就能实现。
但是,到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会从旺盛逆转为疲软,这个时候企业家的这种幸福感就会逐渐丧失。从2010年宏观扩张政策择机退出以来,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宏观政策出现了新的问题,叫做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增长下行的严峻威胁,我们叫双重风险并存,类似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
名词诠释 何谓"M2" M2指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相对应。但凡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长期通货膨胀率都非常温和,原因不在于价格管理,而在于增长方式转变。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拉美漩涡、东亚泡沫也好,西亚、北非动荡这些国家也好,长期通货膨胀率都在两位数,甚至更高水平,高的时候可能达到100%、200%。这里,怎么理解新的历史起点?怎么理解做出这一决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讲几个问题,一是新机会,二是新挑战,三是新失衡,四是新动因,五是新出路。
(作者刘伟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除了这些结构性的原因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出来大把的钱,它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性,这也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另外,中国长时期国际收支结构严重失衡,收大于支,国家外汇储备即将突破四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结汇量的增大,即外汇占款的增加,现阶段流通中近百万亿的M2首要原因即是外汇占款。改革开放30多年,从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将近20年里是短缺的年代,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
少出口点行不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可能这么做,另外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还在抬头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这么做。所以,真正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结构方面,要确确实实进行战略性调整。
首先是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源于制度创新,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之所在,可以说生死攸关。消费需求背后收入分配扭曲严重,差距扩大难以短期克服,令人担忧。从长期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会使得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可持续。从人均GDP看,1998年实现了一次穿越,从低收入水平向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穿越。
◆中国的这些问题靠宏观政策,靠总供给总需求关系的短期调整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
因此,无论是短期均衡,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生产条件、竞争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这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首先是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源于制度创新,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之所在。
任务、方向的明确,逻辑关系、历史逻辑的把握,为我们的理论和实际指明了方向。经济学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M2,M2不包括准货币。